|
|||||
|
|||||
6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聚焦中国k8凯发参建的青海引大济湟工程全面竣工。这项青海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了大通河与湟水两大流域南北贯通、西宁与海东两市水脉东西联通,为青海东部城市群300万人饮水、湟水干流工业园区生产、特色农牧业及生态用水提供坚实保障,覆盖1 州2市5县(区)75个乡镇,从根本上破解湟水流域资源型缺水困境,为青海东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水动力。 作为国家水网规划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青海 "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工程由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黑泉水库、北干渠一、二期及西干渠工程组成,总供水量达5.26亿立方米。其中,中国水电十五局肩负起西干渠第五标段 26.9 千米的施工重任,在这场跨世纪工程中,书写了一段攻坚克难、青春担当、惠泽民生的建设史诗。 隧洞攻坚:在高原峡谷间凿通水脉 2017 年 4 月,引大济湟工程西干渠第五标段正式开工,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刚一启程便遭遇棘手难题。工程需横穿 “1 市 3 县 10 乡镇”,区域内农田交错、点多面广,复杂的外围环境成为首道关卡。“如何让图纸上的线条转化为实地通水管道,同时保护好沿线农作物及县区村,是贯穿建设全过程的课题。” 项目负责人商晓辉坦言。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隧洞施工。62 号隧洞长 455.52 米,为马蹄形结构;63 号隧洞长 217.34 米,采用城门洞型开挖。“不同隧洞难度迥异,有的需钻爆法开挖,搭配喷混凝土、钢筋网片、钢拱架、超前注浆等支护方式,岩石类别不同,支护方案就得‘量身定制’。” 项目党支部书记李洋介绍。 为降低对生态的影响、避免扰动不稳定边坡,项目部严守 “短进尺、勤支护” 原则,在满足 “清洁生产、文明施工” 要求的同时,全力保障进度。2018 年 6 月 2 日,63 号隧洞仅用 47 天便实现贯通,成为开工以来耗时最短、速度最快的隧洞,彰显了建设者 “争分夺秒、俾夜作昼” 的拼搏作风。 建设过程中,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还直面高海拔、地质复杂等罕见难题,克服施工条件恶劣、资金短缺、环境多变等挑战,始终以 “质量达标、安全生产” 为核心,通过强化组织管理与统筹谋划,为工程全线推进筑牢根基。 2023 年 9 月 28 日,随着 64# 隧洞出口通水仪式启动,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才让太一行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 引大济湟工程实现整体贯通。“每一米渠道的延伸,都凝聚着几代水利人的汗水,承载着湟水流域各族群众的期盼。” 建设者们的话语,道出了这项工程背后坚守的意义。 攻坚克难:以铁军精神破解难题 在重大工程建设中,隧洞施工因其技术难度高、环境复杂等特点,始终是项目推进的 “咽喉” 所在。某工程聚焦隧洞施工这一核心任务,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铁军精神为支撑,创下多项建设佳绩,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建设中,15 条隧洞的施工进度直接关系整体工期。建设团队锚定目标、攻坚克难,不断刷新隧洞贯通纪录。2018 年 3 月 29 日,62 号隧洞率先破壁贯通,成为全线首个实现贯通的关键节点。该隧洞全长 455.52 米,采用马蹄形设计,施工中创新应用 “早进晚出” 施工法,通过套拱外移技术实现暗挖进洞,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以实际行动践行 “清洁生产” 理念,成为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协同推进的典范。 62 号隧洞的贯通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建设团队迅速总结技术要点与管理模式,在 50#、58# 等隧洞施工中推广应用成熟工艺,推动工程进度持续提速。至 2019 年 5 月,15 条隧洞中已有 13 条顺利贯通,累计掘进长度突破万米大关,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为工程后续节点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始终以 “苦干、实干、拼命干” 的铁军精神为指引,通过科学管理与高效协作攻克多项技术难题。2018 年开展的 “冲刺 90 天” 劳动竞赛中,全体建设者围绕进度、质量、安全等核心指标掀起施工热潮,在比学赶超中锤炼作风、提升效能,最终凭借优异表现斩获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劳动竞赛综合评比第一名,用实绩彰显了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从首条隧洞贯通到万米掘进突破,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建设者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更彰显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的精神传承。这些成果不仅为工程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更在实践中铸就了新时代工程建设的精神标杆,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民生为本:让汩汩清流浸润民心 2020 年12 月 28 日,湟中区应急管理局送来致谢锦旗,表彰其在 8 月 29 日强降雨灾害中的抢险贡献。2021 年 6 月 10 日,青海湟中区共和镇镇长与北村支部书记带着一面题有 “倾力为民办实事,惠民之举暖人心” 的锦旗,专程来到西干渠项目部致谢。此前连续降雨冲毁了北村通往 109 国道的唯一通道,项目部紧急抽调 6 名施工人员及 3 台大型设备抢修,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这样的惠民故事,在工程建设中不断上演。 2023 年扶贫日,项目部为海拔 2600 米的湟中县后街村送去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助力脱贫攻坚;同年 8 月湟中区洪涝灾害中,建设者们再度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央企担当。 从紧急抢修乡村道路到助力脱贫攻坚,从参与灾害抢险到保障流域发展,引大济湟工程的每一步推进,都在书写着水利建设与民生福祉共频共振的篇章,让 “为民办实事” 的承诺在湟水河畔落地生根。 水电十五局始终践行 “建设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 的理念,让工程惠民不止于输水灌溉。2025 年 6 月 6 日至 7 日,西干渠与北干渠二期工程相继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行,可灌溉 70 万亩农田林地,为湟水干流工业发展提供稳定水源。这不仅为湟水流域生态修复、特色农牧业升级、新型工业园区发展筑牢水资源根基,更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 八年来,水电十五局作为驻地央企始终牢记企业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发展,不仅持续帮扶村民子女就学、出力修建便民道路,更在抢险救灾中冲锋在前。项目部会议室里悬挂的二十余面锦旗,正是这份深厚情谊的生动见证。 如今,清澈的大通河水沿西干渠奔流而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映照着建设者的初心。中国水电十五局以实干书写的答卷,不仅是一条输水渠,更是一条民生渠、发展渠,正浇灌出青海东部高质量发展的希望之花,成为新时代水利建设服务民生的生动注脚。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