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攻坚克难铸绿色丰碑
——安徽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建设纪实
来源:水电十局 作者:李泾漪 李林峰 时间:2025-07-06 字体:[ ] 分享:

4月的安徽正值桃花汛期,空气中弥漫着无处不在潮湿感,让工期十分紧张的安徽东至柯家村矿项目团队越发焦急。尽管已是凌晨2点半,项目部3楼办公室有房间还亮着灯。

项目副经理和总工程师正盯着墙壁上的巨大图纸,仔细对比数据,反复验证心中所想。片刻后,办公室传出了欢呼声。顾不上擦掉脑门的汗,副经理拿出手机拨通了项目经理的电话,语气中难掩兴奋:“张总,解决粉尘的方法找到了!”

为什么非要深夜开电话会议?这都要从当地的汛期说起。

一场与老天爷的赛跑

安徽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地处东流镇,占地580亩,是一座可产出18种规格砂石的绿色产业园,年加工产能6000万吨,是国内产品规格最多、制砂产能最强、工艺最复杂的全能型绿色环保砂石生产线。

这样一个高规格项目,专业复杂程度和施工强度都远超预期。

11种工程类别,3000份专业图纸待研究;

1700台套工艺设备待安装调试,120万余米各类线缆待铺设;

5万吨钢结构与设备待吊装;

54米跨度胶带机桁架单跨安装质量达120吨;

半成品库的100米跨径管桁架由4万构件组装,15万条焊缝待完成。这样的半成品库要建2座;

计划投入3100作业人员和700多台套施工设备,要300余台起重设备群吊作业;

······

道路是曲折的,目标是光明的。水电十局与成都院组成联营体,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想着为砂石加工业绩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想到2024年刚开工建设就被老天爷狠狠地上了一课。

原计划用1月至7月212天做土建,不曾想赶上当年的桃花汛期,连绵不断的降雨直接废掉119天工期。有效施工时间直接腰斩,让大家措手不及。

“项目所处地质条件也差,一下雨现场几乎无法下脚,人摔车陷。1到3月场平施工期间,有效工期竟然只有32天。”项目经理回忆道。

对于这样的情况,联营体没有坐以待毙,开始倒排工期,细化节点,拿出“进场即冲刺,首战即决战”的姿态,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深挖潜力,统筹施工,以“5+2”“白加黑”的奋斗姿态生动诠释拼搏与担当。

在具备条件的地方,优先建设完成6500平米标准化钢筋厂,搞出24小时双线生产;施工现场580亩地设置8盏30米高杆灯,给4台塔吊安装探照灯及灯带,为24小时“人歇机不歇”循环作业提供条件。同时还“广发英雄帖”,邀请当地有经验的分包队伍数千人,撒豆成兵地布置在580亩的各个作业面。

在“不是暴雨就是暴晒”的汛期,联营体项目部见缝插针,抓住晴好天气尽可能投入资源,短短32天场坪期就完成了100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80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近3000根灌注桩,创造了看似不可能的记录,也让业主看到了希望。

一场对建设者的考验

高质量履约,永远是工程建设的主题。特别是这样一座对砂石行业具有探索示范意义的重点工程。

项目集矿山开采、廊道运输、产业园深加工、廊水联运为一体,实现从采矿、破碎、深加工到装运全流程智能化和封闭式作业,设计要求是“斫矿不见人、运矿不见尘”,能在建设者手中保质保量地实现吗?

粉尘控制的难点在于点多且分散、极易悬浮和扩散、系统密封与维护、瞬间处理能力的有效性以及风量与风压的匹配性。联营体技术团队仔细研究图纸要求和行业案例,首次在砂石行业引入煤矿行业降尘思路,按照项目实际特点,设计出一套可用于砂石加工行的加湿搅拌机和半门式刮板取料机等设备,配合顶部集成的脉冲式布袋除尘装置,有效阻断取料环节的扬尘外溢。经试验,可以有效解决抑尘问题,为传统工业披上生态新装,增强了业主建设绿色矿山的信心。

项目还含设备、结构、金结、电气、给排水、暖通等11种工程类别于一体,关键线路极多,各专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盘根错节”,动辄几千人的队伍作业在高空(筒仓)、地面(构筑物)、地下(廊道)同时施工,安全风险如影随形,履约管理难度极大。

“整个工程建设涉及6项超危大分项工程、21项危大分项工程。尤其是高空作业的安全工作是现场作业时的重中之重,马虎不得。”安全员告诉记者。

“每天微信两万步是家常便饭。现场面太广,不亲自去看去走,就发现不了问题。”安全员对记者说,他已经穿坏两双劳保鞋。

项目堆石料的筒仓高度超过50米,半成品库也有几十米高,是安全员关注的重点。尽管已经避开中午暴晒时间,西瓜藿香正气液等防暑降温物资也管够,但在施工高峰期,每天还是有筒仓作业人员中暑晕厥。

除了安全员,项目技术人员也为筒仓建设殚精竭虑。薄壁圆筒状的筒仓,是公司内部首次采用液压滑膜工艺。在夏季暴晒高温下,混凝土入模温度高于预期,频繁出现“糖心蛋”假凝现象。确保养护质量成了项目总工程师“每天都在想怎么解决的问题”。

项目QC小组集思广益,研究自动温控喷淋系统保持混凝土面湿润、遮盖避免直晒等措施降低模体温度,严格控制初凝时间,最终形成了超高温环境薄壁筒仓自动温控液压滑模施工工艺,破解了这项行业难题。

建设期间施工人数高峰期超3000人,平均日高空作业800人,依靠严格执行安全制度。重压之下,项目施工期间零事故。

一份高质量履约的承诺

安徽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项目于2025年6月30日全面投产,是项目党支部带领数千名建设者共同克服超复杂工艺系统集成挑战的成果。

项目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对青年技术骨干以干代培,通过搭建政治理论学习平台、设立党员先锋岗等方式,引导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员在项目方案设计、技术突破、进度把控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项目党支部党员平均年领仅36岁,总工程师是34岁的90后。

大家斗雨雪、抢白天、赶夜间。4至7月结构施工期间,有效工期仅58天,但56个构筑物施工全面展开,完成薄壁结构混凝土浇筑8万立方米,完成钢筋制安1.2万吨。

项目钢结构与设备吊装总重量达5万多吨。其中,半成品库管桁架最大跨径100米,焊缝达15万多条,各类构件4万余件。同期场内300余台起重设备在高空伴随高温的情况下同时群吊作业,仅用了66天,完成了主桁架施工,同比同种规模管桁架施工工期缩短四分之一。

 桁架是产业园的“血管”。胶带机桁架最大跨度54米,单跨最大安装重量120吨。建设团队摸索出“工厂模块化预拼装→现场组装→打磨→涂料→吊装”流水作业流程,极大的增加了安装效率,仅用时4个月完成桁架安装施工,月高峰安装量达4000吨。

“天气变化快,施工难度高,组织协调十分困难,但是最终还是叫支部的同志们拿下了。”项目总工回忆初进场的时候不由感叹。

“投产运行后,装着砂石的运输车驶出厂区沿途基本没有粉尘,是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在生态环保上高要求严标准的体现,也是在践行国家环保发展战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安环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项目团队的实践证明,把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破解“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元悖论,为矿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

产业园达产后预计实现每年13.8亿元的营业收入,为周边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实现树立标杆、企地共赢、拓宽市场。

联营体团队以原定用时的80%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建设任务,彰显“k8凯发速度”。这座集智慧与绿色于一身的“全能型智造心脏”正以国内顶尖规格与产能,澎湃跃动于八百里皖江之滨,为华东建材版图注入磅礴新动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