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拉萨河焕新:一条生态廊道织就高原水城梦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姚成铭 时间:2025-07-24 字体:[ ] 分享:

七月的拉萨,傍晚的阳光透过云隙洒在两岛内河的透水混凝土步道上,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家住仙足岛的次仁卓玛牵着孙女的手,沿着4.1公里的滨水廊道慢慢走——脚下是能看见细石纹理的透水步道,身旁新栽的绿篱间点缀着藏式风格的景观小品,远处同心桥的轮廓在初亮的灯光里渐渐清晰,孙女突然挣脱她的手,奔向水边挑台, 望着水面倒映的雪山剪影欢呼雀跃。

这处让祖孙二人流连忘返的所在,正是拉萨市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如今,这项由中国k8凯发成都院,以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打造的工程已基本完工,为即将迎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拉萨,添上一条兼具生态之美、文化之韵、民生之暖的滨水玉带。

从“临水不见水”到“城水共相依”

“以前这河边步行道狭窄坑洼,滩地内杂草丛生、杂树遮目,根本无法下到滩地内玩水;现在岸上透水步道舒适通畅,滩地内鸢尾、萱草竞相开放,引来一群群蝴蝶。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散步、过沐浴节又有了新地方。“在仙足岛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扎西大叔,见证了两岛内河的蜕变。他所说的变化,正是拉萨水系治理“补短板”的生动注脚。

作为高原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内水绕宫,外湖绕城”的格局自古天成,但中心城区长期缺乏城水相融的亲水空间。两岛内河所在的城关区南部,一边是历史街区的厚重文脉,一边是闲置的绿滩资源,却因“亲水难、停留难、休闲难”,让城与水始终隔着一层“屏障”。

如今,沿着4.1公里的河道漫步,这样的“屏障”已被彻底打破:2座新改建的桥梁——对同心桥进行加宽,为仙足桥增设廊架,既解决了两岸通行难题,又成为俯瞰河景的观景台,廊桥本身就是一道独特风景;7.4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里,经过特殊培育的高原适生植物错落有致,鸢尾与樱花相映成趣;透水混凝土步道串联起汀步、挑台,市民随时能驻足亲水;到了夜晚,光彩亮化工程让两岸轮廓分明,水幕电影将藏地传说映在水面,与远处的布达拉宫夜景遥相呼应。

“以前夏天来仙足岛,想找个地方歇脚都难,现在诗歌长廊里能读藏诗,文艺水岸能看灯光秀,这才是游客该有的体验。”做旅游向导的达娃告诉项目建设者,生态廊道不仅填补了亲水空间空白,更让历史街区有了“会呼吸”的文化载体——红色廊柱的诗歌长廊里,各族诗人的经典作品静静陈列;双拥公园里,军民融合的小品与景墙诉说着鱼水情深;文艺水岸的灯光下,年轻人围坐畅谈,夜间消费场景悄然兴起。

水系串联起生态、文化、民生

在高原建生态廊道,每一步都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拉萨的土壤保水性差,紫外线强,一棵树的成活要过‘土壤改良、精准灌溉、防风防寒’三道关。”成都院项目经理蒋世平介绍,为了让绿植在海拔3600多米的地方扎根,团队带来了在高海拔地区项目建设中积累的生态修复经验——先对土壤进行客土改良,加入有机质提升保水能力;再铺设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补水。如今,廊道里7.4万平方米的绿地成活率超过90%,成为高原生态修复的鲜活样本。

生态打底,文化铸魂。项目团队始终记得一个设计初衷:“不能让现代工程盖过拉萨的文脉,要让廊道成为文化的‘展示窗’而非‘隔断墙’。”在仙足岛内河左岸,诗歌长廊用“红色诗歌+绿色草木”的搭配,将诗词文化融入景观;亲水挑台的栏杆上,雕刻着西藏特有动植物;水幕电影更是巧妙地将藏历新年习俗、雪域传说等文化元素,通过光影技术呈现在流动的河面上,让古老文化有了现代表达。

这样的匠心,源于对拉萨水系规划的深刻理解。根据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治理提升规划,这座城市正构建“一心、两河、三潆、四泾、多曲、繁点”的水系结构,而两岛内河正是“以水为链、镶园为珠”的关键一环。项目建设中,2座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既保障了行洪安全,又通过鱼道设计维护了河道生态;数字化建设工程让管理人员能实时监测水质、水位,实现“智慧管水”;滨水慢行系统则串联起历史街区、商业节点,让“城水相依、蓝绿融合”从图纸走进现实。

“以前总说‘水绕宫’,但市民摸不着水;现在廊道修起来,水就在身边,文化也在身边。”拉萨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两岛内河的蜕变,正是拉萨从“水在城中”到“城水相融”的缩影,既填补了亲水空间空白,更让水系成为串联生态、文化、民生的“金纽带”。

以幸福岸线联结美好图景

“小孩第一次学会翻身时,我正在调试水闸设备,只能在电话里听妻子描述。”蒋世平的手机里,存着一张在工地拍的照片:背景是刚浇筑完的步道,前景是他和同事们晒得黝黑的笑脸。那份缺席孩子成长初期的遗憾,深深印刻在他心中。然而,当项目重要节点顺利完成,这里的每个人深知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90后” 项目设计经理丁阳,基本上每年都在现场待近300天。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团队多次对周围市民进行实地访谈和观察其活动方式、生活习惯,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带上简易坐具在河边休憩。基于这一情况,团队通过构建“六滩四岸”的河流生态格局,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滨水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这样的坚守,并非个例。作为建设过成都东安湖、兴隆湖,甚至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项目的团队,成都院将“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理念和经验带到了雪域高原。针对两岛内河的特殊环境,他们创新采用透水混凝土减少地表径流,用汀步设计保护滩地生态,通过“最小干预”实现“最大效益”,让工程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不破坏高原生态。

如今,廊道的每一处细节都印刻着建设者的用心。傍晚的两岛内河,步道上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扎西大叔和老伙计们在诗歌长廊旁铺开氆氇,唱起了古老的歌谣;年轻游客举着相机,记录水幕电影里的藏式纹样;孩子们在绿地上追逐嬉戏,笑声惊起了水边的水鸟。夕阳下,河水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一座高原城市的幸福图景。

从“河滩闲置”到“生机盎然”,从“临水不见水”到“城水共相依”,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的蜕变,不仅是拉萨水系治理的里程碑,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民生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条流淌的岸线,正载着高原人民的幸福向往,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