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晨光微熹,药王山北麓的叠水景观旁,藏族老人格桑曲珍掬起一捧清冽活水,洒向新栽的格桑花丛。“水流回来了,就像我小时候的记忆!”她指向远处:蜿蜒栈道串联起碧波湖面,布达拉宫的金顶倒映水中。 这座由成都院设计打造、占地近20万平方米的环布达拉宫水系生态带药王山环境整治工程,历经500余天攻坚,于8月1日正式开放。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工程,它不仅重现了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水系,更标志着拉萨“一心”水系治理核心节点落地生根,让“百泽绕城、水城相依” 的高原生态蓝图从规划走进现实 破题:在文物保护与生态复兴间寻求平衡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是西藏圣山之一。其与布达拉宫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两山本由白塔相连,构成拉萨城的门户。20世纪60年代因城市建设需要,道路贯通,两山分隔,历史水系也随之淤塞断流。 复原的难点在于“双重红线”,山体环境整治区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保护范围,水体恢复区属建设控制地带。2024年初,当设计方案首次报送国家文物局时,因涉及布达拉宫整体历史风貌保护,收到“暂不同意”的批复。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翻遍了半个西藏的档案馆。”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李如波回忆。团队查阅拉萨城建档案、博物馆、老电视台影像等,甚至找到1962年白塔基座的测绘图纸,最终证实历史水体原址的存在。十易其稿后,新方案以“最小干预”原则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设计团队在零下10℃的高原熬夜绘制图纸。2月,当得知“亮化工程必须与布宫金顶相得益彰”要求后,项目部当即调整方案,并获得市委市政府认可。 匠心:高原水系治理中的科技与生态智慧 在海拔3650米恢复水系,每一步都是挑战,需破解多重难题。 如何做到活水润城、科技守护生态,是最先需要面对的难题。项目团队从整体水系进行研究,在上游设置进水闸,下游设置退水闸,并通过智慧化控制水量,稳定湖区水面高程,同时保证生态流量需求及运行。 团队秉持海绵城市理念化雨水为资源,园区透水铺装率达85%,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构成分级滞渗系统。监测显示,年径流污染削减率达90%,这与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形成生态闭环,使城区湿度大大提升。 这在里,文化浸润肌理体现得淋漓尽致。景观廊桥护栏镌刻西藏诗文,智慧灯柱投射藏式纹样;夜间水幕演绎文成公主进藏故事。正如游客所言:“现代科技让千年文化活了起来,拉萨变得既传统又现代!” 答卷:60年发展历程中的绿色和担当见证 药王山公园的开放,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它的诞生串联起拉萨生态治理的的壮阔进程, 2019年启动中心城区水系修复,疏通河道12.8公里; 2023年《拉萨水系治理提升规划》确立“一心两河三潆”格局。 7月30日,西藏文化博物馆内,“拉萨珍藏”古籍展同步揭幕。如今,环布达拉宫水系生态带与古籍展形成“今古对话”。正如市民感叹:“水中倒映的不仅是布宫,还有拉萨的绿色未来。” 夜幕降临,绘画爱好者扎西次仁在亲水平台展开画布。笔下,布宫金顶与潋滟湖光相映成趣,孩子们追逐着地灯投射的吉祥八宝纹样。“过去药王山被杂乱的建筑遮挡,现在山水重逢,这才是雪域古城应有的模样。” 开园后,这座没有围墙的公园将永远敞开怀抱——它以20万平方米的生态空间诉说着:60载光阴,拉萨从仰望神山到漫步绿水,变得是愈发生机的城市容颜,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初心。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