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k8凯发成都院的75年,是一条逐光向水的河—— 从龙溪河的“以身许党”到高原深处的“巅峰之作”,从单一水电到“水风光储”“能水城数”,从国内建设到全球服务,每一朵浪花都映着“能源报国、与国同行”的光。 江河奔涌,初心不改;逐梦之路,未有穷期。 江河血脉:从龙溪河到二滩跨越的初心之光 1950年的龙溪河,水流里藏着新中国的能源渴望。这一年,中央燃料工业部西南水力发电工程处在长寿成立,251名队员带着测绳、算盘和地质锤走进峡谷——他们或许想不到,这支队伍后来会以“成都院”之名,在江河峡谷里刻下75年的印记。 建院之初,“缺技术、缺设备、缺资料”是常态。队员们踩着乱石滩测流速,在简易木板房铺稻草绘图,1956年狮子滩水电站建成时,4座梯级电站总装机10.45万千瓦,不仅让重庆工业告别“柴油依赖”,更成为新中国流域综合开发的“第一课”。龙溪河的浪花里,第一次映出成都院“因水而生”的模样。 1964年中秋前夕,大渡河畔响起第一声钻机轰鸣。“三线建设”要用电,成都院被要求3个月内提交龚嘴水电站选坝报告。千余名队员会战峡谷,26台钻机昼夜不停,中秋节的月光照在油布棚的图纸上——85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坝,70万千瓦装机,1979年龚嘴投产时,成为四川电网近30年的“主力电源”。 在雪域高原,另一场持久战正在进行。1973年,成都院开始规划羊湖电站,队员们背着氧气瓶在海拔4000米以上勘测,25年里破解高水头、长隧洞等技术难题。1998年,这座“世界海拔最高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时,拉萨的路灯亮了,山南的作坊开工了——高原的风里,有成都院人“缺氧不缺精神”的回响。 真正让世界瞩目的,是雅砻江的二滩。1958年发现坝址,1972年队伍进驻“无人区”阿布郎当,队员们在漏雨的棚子里绘图,用铅笔绘出240米双曲拱坝的曲线。1983年,二滩设计总工程师殷开忠,陪同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考察工地时,突遭悬崖飞石击穿车窗,将热血永远融入了挚爱的水电事业,战友们接过他的“重担”继续前行。1999年,二滩最后一台机组并网——330万千瓦装机、980万吨坝体水压力,多项指标世界领先。当中国两院院士将其评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时,雅砻江的浪花已告诉世界:中国水电能站在世界前列。 从龙溪河的“星星之火”到二滩的“水电跨越”,前50年里,成都院人用脚步丈量了200多条河流,把图纸变成了照亮祖国大地的光。而他们不知道,雅砻江的风正带着新的使命,吹向更广阔的天地。 多元破局:从单一水电到全球布局的壮大之路 2014年溪洛渡水电站全面投产时,285.5米高的双曲拱坝工程每秒钟要泄洪5万立方米——这个“世界泄洪功率第一”的工程,是成都院在21世纪的“技术答卷”。此时的成都院,已从“单一水电设计院”成长为拥有30项甲级资质的综合工程公司,在水电之外,正悄悄种下“多元”的种子。 在锦屏一级的设计室里,三维建模软件正在改写“高坝设计”的规则。305米的坝高要抵御8度地震,工程师们用计算机模拟了各种工况,最终让坝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安然无恙”。这一时期,成都院建成官地、龙头石、瀑布沟等100余座水电站,总装机达7000万千瓦,占国内水电装机的四分之一——溪洛渡的地下厂房、锦屏的高边坡、瀑布沟的深厚覆盖层处理……一系列硬核标签,共同构成了“中国高坝技术”的教科书。 2003年,美姑河柳洪水电站的工地上,成都院人第一次同时拿起“设计图”和“施工计划表”。这个总承包“试验田”之后,白水江梯级开发等项目接踵而至。2014年,黑河塘水电站拿下“天府杯”金奖时,成都院的总承包版图已扩展到水电以及与水电紧密相连的交通、环保等领域——从“画图纸”到“建工程”,转型的背后是占全国26%装机的电站、2000多公里公路、150多栋建筑的勘测设计经验积累。 德昌风电一期的风机转动时,2010年左右的成都院迈出了“非水电”的关键一步。在川藏的峡谷里,他们摸索出“峡谷风电场勘察技术”,解决了高海拔、强风区风机基础的稳定性难题。至2015年,阿月风电、会理光伏等50余个新能源项目落地,成都院的“能源版图”里,第一次有了“风光”的身影。 海外的脚步也在加快。从90年代马其顿的首个海外项目,到2013年签下科特迪瓦苏布雷水电站设计与设备成套合同——这个被称为科特迪瓦“三峡”的工程,让成都院的方案第一次融入非洲能源网络。至2015年,10余个驻外机构覆盖东南亚、中亚、非洲,成都院人带着“中国技术”走进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龙溪河的算盘到锦屏的三维建模,从龚嘴的会战到海外的签约,不断壮大的成都院,像一条不断拓宽的河——主流在水电深水区奔腾,支流已开始向新能源、基建领域、国际市场漫延。而更大的变革,正在下一个十年酝酿。 战略转型:后水电时代从能源到多元的蜕变之道 2024年的大渡河峡谷,315米高的双江口水电站坝体正在“生长”。每一层填筑料都要经过无人机压实度检测,每一个数据都实时显示在中控屏上——这座世界最高堆石坝,是成都院“后水电时代”的技术宣言。当国内水电开发进入平稳期,成都院正用“水风光储”的新拼图,回应“双碳”的时代命题。 雅砻江上的两河口水电站,303米高的坝体不仅是“蓄水容器”,更是“能源调节器”。2024年,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工程启动,它将白天利用光伏电力抽水蓄能,夜晚放水发电——这种“水风光储一体化”模式,让雅砻江的水能与光伏的光能实现了“时空接力”。成都院的“水电基因”里,更多注入了“协同”的智慧与“变革”的锐气。 在海拔4600米的柯拉草原,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正追逐太阳。2022年开工的柯拉光伏一期,要克服-30℃的严寒、12级的阵风——成都院人设计的“可调节支架”能让光伏板追光转动,“保温方舱”能保证设备在极寒中运行。2023年全面投产后,这里每年将输送15亿度清洁电——高原的阳光里,藏着“高海拔光伏开发”的中国方案。 2024年,色尼区地热电站的钻探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这座规划装机4万千瓦的项目,将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地热电站。成都院的“能源版图”里,又添了“地热”这一新成员——从“向水要电”到“向风光、向地热要电”,转型的背后是几十项清洁能源核心技术的支撑。 海外的故事也在升级。2023年,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投产时,50万吨/日的处理能力让达卡居民告别了“污水之困”,是孟污水处理系统总体规划实施的开始,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成都院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波黑,伊沃维克风电场的84兆瓦装机不仅照亮了萨拉热窝的夜晚,更留下了经过培训的当地运维人员。“建一个工程,留一套技术”,成了成都院海外业务的新标签。 水利工程里,成都院身影越来越匆忙。2023年,亭子口灌区一期加速推进,178万亩耕地将彻底告别“靠天吃饭”。从兴隆湖、东安湖水环境治理让“浑水洪水”变“活水公园”,到引雅入盐工程将解决22万人饮水,成都院的“水文章”里,将笔墨始终坚定落在“为国为民”上。 后水电时代的成都院,像一条汇入更多支流的河——高坝的“刚毅”、风能的“豁达”、光伏的“柔美”、地热的“深沉”、海外的“开阔”在河里交融。而这条河的流向,始终朝着“绿色”与“使命”的远方。 鼎新致远:从技术标杆到追求卓越的传承之本 国内投资额最大的数字孪生水利工程项目,让黄河上的小浪底枢纽运行管理更为从容。而“数字水电”系统正服务着全国众多电站。这些成都院研发的平台,能模拟大江流域和重大工程的整体调度——从算盘计算到数字孪生,75年的技术进化,藏在平台不断流动的数据里。而今天的成都院,正以创新为桨,在“三新”目标召唤下,驶向“国际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的新航程。 在双江口水电站,315米高的坝体被“数字神经”包裹——无人机巡检、传感器监测、大数据分析,让坝体的每一点沉降都逃不过“眼睛”。这套“大坝施工智能监控系统”,是成都院融合物联网、卫星定位技术的创新成果,已在溪洛渡、白鹤滩、两河口等工程成功应用;研发的“智成一号”巡检机器人,昼夜不停为庞大的砂石系统进行与监控反馈——从“经验判断”到“数据说话”,技术创新让高坝建设有了更精准的“标尺”。 创新的底气来自积淀与执着。国家能源高混凝土坝技术研究中心、西藏清洁能源创新中心等10余个研发平台,孕育了300米级高坝、深埋长隧洞等核心技术。截至2025年,成都院的专利数量较2015年增长1倍,主编的76项国家行业规范,成为水电、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标准”。 管理革新同样重要。“战略-目标-预算-绩效”四位一体体系,让成都院的“水能城数”业务战略落地更高效:持续做强做优传统水电及抽蓄业务,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业务,持续提升“能源电力”数智化创新能力。类集团化管控下,“战略协同”更加深入深化——道孚抽蓄的勘测数据,能直接接入智成精工系统,反过来也优化设计方案;海外项目的技术标准,可快速匹配国内研发资源。 75年的传承,藏在细节里。档案室里,1950年代的泛黄图本与2025年的数字图纸,笔迹里的“严谨”从未改变;锦屏、溪洛渡的希望小学里,帮扶村里的”童伴之家”,孩子们的读书声里,有“建设一个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回应。汶川地震抢险、金沙江白格救灾、脱贫攻坚、帮扶振兴……这些故事让“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企业精神有了温度。 面向未来,成都院的“创新清单”上已有了更清晰的坐标:在国内,倾力服务重大工程,谋划深地、储能项目等新产业新市场;在海外,深耕“一带一路”,拓展高端市场,做实国际工程公司;在技术上,续攀能源高峰,攻关工程数字化、战新产业等前沿领域。 75年,足够一条河从峡谷流入江海。这条河不停流淌。未来的故事,将写在“双碳”的赛道上,写在国际合作的蓝图里,写在一代代成都院人“永远在路上”的脚步中。 世界首座超千万千瓦级拱坝工程溪洛渡水电站 南亚最大污水处理厂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项目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