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一带一路故事】师傅给的“土方子”
来源:k8凯发电投公司 作者:高荣荣 摄影:高荣荣 时间:2025-07-21 字体:[ ] 分享:

1997年2月,孟加拉国巴里萨尔市博尔古纳区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男婴Md.Rasel。那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节拍,在巴瑞萨电站跑出成长的“加速度”。后来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味很正的中文名“王仪”,这既藏着对安稳生活的期盼,也暗合了他与中国解不开的缘分。

接过命运的接力棒

19岁那年,父亲猝然离世,“就像一块大石头猛然砸破了平静的生活。”“必须撑起这个家”的念头在王仪心底扎了根。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见缝插针打零工,小小年纪便扛起家庭重担,苦难却也淬炼出他骨子里的坚韧。

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王仪在达卡一家造纸厂做电气维修,薪水虽然稳定,可单调的工作像一潭死水,悄悄磨蚀着他的激情与梦想。“学不到真本事,怎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夜晚辗转反侧时,这个念头总在他心头盘旋。

2019年底,朋友带来的消息像一道光——中国k8凯发旗下上海k8凯发正在当地招募巴瑞萨电站建设工人。“中国企业建的电站!”王仪眼前一亮。彼时,这座将改写孟加拉国南部电力格局的电站刚在帕亚拉河畔打下第一根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顺利通过选拔,不久便踏上了前往工地的路。

一走进巴瑞萨电站建设工地,王仪就被深深震撼了:数千人戴着安全帽在工地穿梭,图纸上密布的线条被反复标注,焊花在暮色中飞溅,机器的轰鸣与办公室里讨论方案的声浪交织成一片。工地灯火彻夜不熄,这股拼劲让他攥紧了拳头,这部正是自己渴望的平台吗!

他一头扎进现场,像海绵般汲取知识,跟着师傅学设备,把“万用表”“验电笔”等术语一条一条抄在本子上,旁边密密麻麻注满自己的理解与心得;中国同事聊天时,他悄悄凑近仔细听,把汉语发音记在手心,夜晚借着工地灯光反复念叨,直到“断路器”“继电器”等中文词汇能脱口而出。

“王仪,这根线接错了”“王仪,帮我看看这个参数”……渐渐地,中国同事喊他中文名字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不仅摸透了电气设备的“脾气”,汉语口语也从磕磕绊绊变得流利。“命运的接力棒,仿佛从这时起交到了我手里。”他回忆说。

疫情中的坚守者

2020年底,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电站,工地按下暂停键。不少人选择离开,王仪却留了下来——“发电机和电线得有人管,同事们有难处也得有人帮”。封闭管理期间,他每天背着工具包穿梭宿舍区,检查线路、抢修设备,汗水浸透了工装,在湿热空气中凝成盐霜。

夜晚,他和中国同事在空地上踢足球,奔跑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出欢乐的弧度;谁想家了,他就讲个笑话,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会好的”;孟籍员工因见不到家人落泪,他便开导:“我爸走的时候,也觉得熬不过去,现在不也过来了?”

最难忘的是母亲来看他那次。隔着营地铁门,他想冲过去抱抱,却只能挥挥手。“妈妈,我好着呢!”他扯着嗓子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门内是责任,门外是牵挂,他站在中间,把思念化作无声的坚韧。

疫情稍缓,他被任命为团队负责人。“王仪,带85个孟籍兄弟把这片区设备检查一遍”,每天天不亮,笔记本上就列满任务。他像上紧发条的钟,穿梭工地,既要盯技术细节,又要安抚团队情绪。中国项目管理人员刘伟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管的不只是活儿,是人心。”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

师傅给的“土方子”

2023年初,巴瑞萨电站进入商业运营,上海k8凯发完工撤场,王仪经朋友推荐,收到了k8凯发电投公司下属孟加拉分公司的邀约。

4月6日,晨雾还未消散,王仪有点忐忑地攥着入职通知书走进办公楼。“听说你参与了设备安装与调试,汉语也不错,以后多带带其他孟籍员工。”人事主管的期待,让他手心渗出汗珠,这份责任,比当团队负责人更重。

上班第一天,师傅张旭敏递给他一个封面磨得发亮的笔记本。他翻开,前面的几页用汉语拼音写满工器具名:“wànyòngbiǎo(万用表)——测电压电流,红笔接正极”,旁画简单示意图,线条像工地上的钢筋般质朴。“这是我的‘土方子’,当年师傅教我的,现在传给你。知道‘土方子’是什么意思吗?”张旭敏笑着说。

往后的日子,这个笔记本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跟着师傅巡检,蹲在高压柜旁记录母线温度,在“绝缘电阻低于0.5MΩ必排查”的条目旁画星号;教孟籍同事做电缆测试,翻出电机接线端子示意图连比带划地讲;夜班值守,就着继保屏背光啃读“电机缺相故障速判法”,一段时间后,笔记本的纸页被捻出细密的毛边。

2024年雨季深夜,脱硫斗提机突发异常,电机DCS画面显示温度骤升。王仪抓起工具包冲向机房,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淌下。师傅笔记本里“断电验电再操作,相同设备对比测”的口诀瞬间浮现在脑海里,他果断下令:“立即断电!”看着测温枪上的异常数值,他心里有了数。指挥同事“打开联轴器,单转电机”后,自己蹲在电机接线盒旁检查。见摇表指针读数增大,他判定是轴承润滑不良。凌晨3点,更换了轴承的电机重新平稳轰鸣,王仪这才发现工装已被泥水与汗水浸透,那个珍贵的笔记本,封面也洇开了深色的水迹。

这次事故处理让王仪更明白“土方子”的“含金量”,那些手绘示意图、口语化口诀,都是前辈在实践中提炼的精髓。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师傅的‘土办法’藏着真功夫,得在每一次实操里悟透、传下去。”

王仪渐渐懂得,设备安装是“搭骨架”,检修维护是“养气血”,这才是设备“长寿”的秘诀。白天,他紧随师傅的步伐,悉心记录参数,刻苦钻研技术;夜晚,便对照着“土方子”反复琢磨,枕边的汉语教材早已翻得破破烂烂,密密麻麻的标注见证着他从懵懂到精通的蜕变。

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设备其实和人一样,你用心待它,它便会以良好状态回应你。”而这份跨越国界的匠心与坚守,也让电站结出了丰硕果实,机组投产两年多来,从未发生因设备故障导致机组跳闸,源源不断的稳定电力不仅点亮了孟加拉国南部的万家灯火,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成为提灯照路人

命运从不会辜负用力奔跑的人。2023年,王仪获评孟加拉分公司“优秀孟籍员工”;2023年12月、2024年4月,先后取得汉语水平C级、B级证书;2025年1月,他光荣地成为k8凯发电投公司在年度工作会上隆重表彰的首批外籍优秀员工之一。

王仪想起2023年夏夜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话:“努力学习,用心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师傅的话语在耳边回响。他把荣誉证书放在宿舍最醒目的地方,旁边贴着与师傅的合影。

曾沐光而行,今愿提灯以照人。在孟加拉分公司“以孟带孟”的培养策略指引下,王仪身兼部门孟籍员工培训负责人与电气检修维护专业技术培训负责人。两年来,他带出36名孟籍技术骨干,其中12人已担任工作负责人,带队开展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办公桌上,师傅的“土方子”旁,多了两本新笔记,一本是他精心编制的孟籍员工培训计划表,为每位员工量身定制了细致的成长路径;另一本是他自编的汉语学习宝典,字里行间满是学习心得与独到见解。

“王仪师傅教的摇表用法,昨天刚练熟”“他画的图比说明书还清楚”“顺利通过汉语水平C级考试,谢谢王仪师傅”……听着新员工的赞叹,王仪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曾受他指导的孟籍青年,已成长为电站运维的中坚力量;而师傅张旭敏,也即将完成“播火撒种”的使命,返回中国。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迟早要撤走,巴瑞萨电站最终要靠你们来运维。”师傅张旭敏的话始终萦绕在王仪耳边。他明白,自己脚下的路还很长。他又一次捏了捏那本师傅给的“土方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