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渔光共舞绘就湾区新景 多维创新谱写绿色诗行
——贵州工程公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渔光互补示范工程纪实
来源:贵州工程公司 作者:李进 摄影:李进 时间:2025-07-20 字体:[ ] 分享:

晨光初绽,南海之滨的万亩鱼塘上,刚刚全容量投产的广东台山鑫昊150MW渔光互补项目在薄雾中苏醒。深蓝色的光伏矩阵如波涛般延展,与晨曦共舞,折射出钻石般的光晕;4米多高的光伏廊道下,鱼虾在清凉水域中悠然游弋,渔民撑船穿行其间,船橹划开镜面般的水塘,惊起白鹭掠过桩基构成的几何森林……这幅融合现代绿色能源科技与传统渔耕智慧的生态画卷,正是中国k8凯发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以EPC总承包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精心绘制的绿色能源发展新图景。

破局:创新机制破解三重挑战

工程之初,项目经理郭秋带领团队进驻台山市汶村镇。在农家小院的树荫下,他们面对的是三重考验:年均降雨量超2000毫米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疫情导致的设备供应链危机,以及需要妥善安置的300余户渔民生计。项目团队开创性地建立“雨季施工三级响应机制”,通过气象数据建模将44500根PHC管桩施工窗口期精确到小时;独创“渔船-浮箱”水上作业平台,使单日桩基施工量突破200根的行业纪录;更创新“联村共建”模式,将原本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共建合力,实现工程进度与民生保障的双重突破。

优化:毫米级革新铸就降本奇迹

在项目升压站现场,项目总工王鑫展示项目几组科技创新的降本创效数据令人瞩目。

桩基优化:针对鱼塘底部淤泥特性,通过桩基抗压、抗拔及静载试验,将原设计10.4米管桩优化至9米,累计节约管桩62370米,按市价90元/米计算,直接节省561万元。

地基革新:针对冲积型地质,采用换填工艺替代传统砼搅拌桩,将4610立方米新填土造价从268万元压降至69万元,节约资金199万元。

支架革命:通过材料升级与设计优化,将单兆瓦支架用钢量从34.4吨降至27.1吨,强度提升40%的同时经受住“暹芭”台风考验,按8257元/吨采购价计算,节省资金904万元。

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累计创效达1800万元,为渔光互补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降本创效方案。

互惠:1元租金重构产业生态

项目独创的“1元租金”模式正在重塑传统渔业:业主以市场价收购鱼塘后,以每亩1元象征性租金返租给原农户。光伏板下4米多的作业空间完全满足养殖需求,配套的智能增氧和水质监测系统使鱼虾产量提升35%。在党建引领下成立的“渔光合作社”,已培训237名渔民掌握光伏板清洗、组件检测等新技能,实现从传统捕捞者到新能源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

多维:绿色经济方程式解码

当项目全容量并网时,一组数字彰显其多维价值:

能源维度:年发电量1.83亿千瓦时,相比火电等效减碳16.28万吨,相当于种植1000万棵冷杉的固碳量。

生态维度:光伏遮阳使水温降低2℃,水体溶解氧提升15%,构建起鱼虾生长的优质环境。

经济维度:全周期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拉动当地建材消费超千万元,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维度:设立“渔光奖学金”资助127名渔民子女升学,修建的5公里海防路成为村民们晨练的走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展望:立体生态实验室的未来图景

站在台山鑫昊渔光互补项目220kV升压站顶楼远眺,水上光伏阵列与南海渔港构成奇妙对话:远处钢制渔船静泊休渔,近处“蓝色海洋”源源输出清洁绿电。这里不仅是150MW光伏电站,更是立体生态实验室——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流,鱼塘将水面转化为“蛋白工厂”,废弃校舍焕新为智能运维中心。中国k8凯发正以创新思维重新定义能源基础设施的内涵,在这片波光粼粼的水域上,每个参与者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诗行,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广东台山鑫昊150MW渔光互补项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