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即使在夏季,仍不时有寒风卷着雪粒,拍打在一群建设者安全帽上。海拔3800米的成达场区响起铿锵对话: “无人机吊装方案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这是突破运输瓶颈的关键!” “放心,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已在高海拔风电项目积累过实战经验!” 晨光中,中国k8凯发成都院建设团队的讨论声穿透了高原的寂静。随着第一台挖掘机掘开冻土,小金川流域光伏基地水光蓄一体化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海拔地区多能互补项目进入建设攻坚阶段。 天路攻坚:征服四千米悬崖的基建奇迹 光伏场区盘踞在3370至4080米的陡峭山脊,当勘测团队首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令见多识广的工程师们屏住了呼吸——不足4米宽的山路镶嵌在60%悬崖临边的绝壁上,180度急弯如同缠绕山体的锁链。 “这比西藏4500米风电项目的进场条件更严峻。”现场技术负责人对照着测绘图纸眉头紧锁。光伏组件和主变压器动辄数百吨的运输需求,与脆弱的高原生态形成矛盾。更棘手的是道路扩建涉及村民草场林地。 项目团队创新提出“道路拓宽+村道新建”双轨方案,带着三维模拟图走遍周边牧户。“新建的4公里标准化村道不仅解决运输,更打通了乡村发展的血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协调会上如是说。通过多轮联合协商,成都院携手业主和政府创造了征地协调“小金速度”,延续了该院在超高海拔地区重大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攻坚的背后,更源自项目本身的示范价值。依托成都院设计建设的全国首个梯级水光蓄科研项目——春厂坝抽水蓄能电站,小金川项目创新构建了“梯级水电补偿光伏慢速波动、变速抽蓄平抑快速波动、光伏富余电能反向抽水储能”的“水电+光伏+变速抽蓄”三级互补系统,破解了高原新能源消纳难、负荷波动大的难题,有效提升了电网稳定性,缓解电网调峰压力。 青年铁军:雪原上飞扬的先锋旗帜 开工仪式上,猎猎红旗映照着30张坚毅的面孔。“誓在雪域高原打造精品工程!”青年突击队员的誓言在雪山间激荡。这支由中国水电开发公司团委与成都院团委联合组建的队伍,团员占比超三分之二,平均年龄仅35岁,却已扛起项目最艰巨的三大攻坚任务。 面对基础建设与工期的矛盾,技术研讨会上迸发创新火花:“采用无人机吊装技术,实现道路施工与组件运输同步推进!”为解决运输安全难题,团队创造性提出全挂式拖板车结合车头双向调头技术,在悬崖急弯处灵活腾挪。这些方案源自成都院在多个高海拔项目中积累的技术储备。 “他们是项目攻坚的核心引擎。”工程建设分公司负责人在现场表示。这支队伍传承着成都院七十五载技术积淀——从大江世界级水电站到高原新能源集群,始终以“每一道焊缝都经得起海拔考验”的标准,将艰苦奋斗的基因熔铸在雪山之巅。 绿电动脉:连接生态与民生的金色纽带 当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唤醒沉睡的峡谷,当地牧民望着新修的道路满眼期待:“以前运松茸要绕行三小时,现在可以方便快捷送往外地!”这条镶嵌在小金川峡谷的绿色能源长城,正在书写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篇章。 作为我国首个实现水光蓄实时协同控制的示范工程,通过多能互补联合调度,建成后首年上网电量将达2.9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3.5万吨——如同在高原栽下130万棵冷杉的生态效益。更深远的影响在群山之间延伸:项目建设期创造数百就业岗位,新建的4公里产业路串联起松茸、花椒等特产村落,让高原珍宝沿着这条“生态经济走廊”走出大山。 在突击队员的安全帽反光贴上,“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手”的标识熠熠生辉。他们身后,是成都院在西藏山南、四川道孚等高海拔地区成功建设的众多清洁能源项目形成的技术体系。这支钢铁团队深知,他们正在锻造的不只是能源工程,更是全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朝阳跃上雪峰,施工场地的红色旗帜与蜿蜒的产业路在云海中交相辉映。当清洁电流通过电网点亮万家灯火,这条在海拔四千米悬崖上开辟的绿色天路,将成为成都院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生动见证——在生命禁区创造发展奇迹,用担当精神铺就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璀璨通途,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 |
|||||
【打印】
【关闭】
|
|||||
|